近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數據顯示,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,節能減排成效明顯,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.6%,二氧化硫、化學需氧量、氨氮、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繼續保持較快下降。
近年來,我國政府對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支持,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節能環保的政策與法律法規,同時也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,為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,也為其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。
目前,我國節能環保產品種類日益豐富,技術裝備迅速升級,產業領域不斷擴大,服務水平顯著提高,整個產業已初具規模,具備快速發展的基礎,在未來較長時間內有望保持年均15%至20%的增長速度。到2018年,我國環保節能產業產值將超過11萬億元,占GDP 比重超過10%,成為世界最大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之一。
據測算,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、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,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,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,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,城鎮污水垃圾、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,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。尤其是環保投資,過去3年全社會環保投資每年新增1000多億元,未來幾年我國環保投資需求約在8萬億至10萬億元。可見,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,市場空間廣闊。正因如此,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。
肯定成績的同時,我們也應正視一個事實,即我國節能環保產業仍存在諸多發展困難和瓶頸,其發展現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。
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相關政策、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夠完善。突出表現是與產業相關的政策過于分散,有些政策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實施細則,環保法律處罰條款極弱,節能環保產品、技術和服務行業標準、規范條例建設落后。
節能環保產業的管理體制不夠順暢,缺乏清晰、高效的行業歸口管理部門,各部門、各地方的節能環保產業與國家總體規劃難以對接,國家的目標任務難以真正科學地由上到下貫徹落實下去。
市場化程度不高,市場秩序不夠規范,投融資環境不樂觀,對企業形成逆向淘汰。目前,節能環保產業運營服務市場還沒有開放,民間資本難以介入,造成對社會資本的擠出效應,逆市場化態勢明顯。節能環保產業市場條塊分割、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現象仍然嚴重,節能環保產業進入門檻偏低,市場競爭秩序混亂,監督管理缺位,導致逆向淘汰機制形成,阻礙節能環保企業的健康成長和產業的良性發展。
此外,企業自主研發投入少,技術創新能力不足,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。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體而言是多而弱、小而散,產業集中度低,大企業所占比重不足0.4%,導致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不足,缺乏核心關鍵技術,最終導致競爭力弱。
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之一,也是我國現階段重點扶持的新興戰略產業之一。從長遠看,未來節能環保產業產品將向高端化、成套化方向發展。我國在節能環保常規技術產品生產方面已比較成熟,但在脫硫脫硝一體化設備等高端技術產品方面較為缺乏。未來具有研發實力的國內節能設備、污染治理設備、資源綜合利用設備骨干龍頭企業將面臨廣闊的發展機遇,也將促進市場和行業秩序的進一步整合與規范。
節能環保服務業將成為產業新的增長點。隨著我國工業化、城鎮化快速發展,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,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,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。這在客觀上將促進節能環保服務業的發展,節能服務產業有望再度進入發展黃金期。